皮膚最主要功能是保護人體表面,承受外在的刺激和反應,不受到傷害,能夠防止有害物質及細菌等微生物進入人體,同時亦可減緩水份散失,皮膚佈滿著各種知覺感受器,例如默克爾氏細胞,可以感受到熱、冷、痛與觸摸等感覺,皮膚還可藉由皮下血管擴張與縮收、排汗等,調節體溫和排泄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皮膚狀況的好壞還可反應出身體內部的健康狀況。但你知道皮膚構造長什麼樣子嗎,其功能為何?順便帶你認識皮膚的附屬器官,帶你一探究竟!
文章目錄
皮膚構造與功能
皮膚看似薄,但其實包括複雜的構造,是由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個構造組成。皮膚是人體面積最大的器官,可要知道不是每一處的皮膚厚度都一致,要因應身體各部分的功能需求,厚度也不相同。
表皮(Epidermis)
皮膚的第一層防線,表皮,位於皮膚的最外層,也是我們肉眼所看的部分,沒有血管分布,所需的營養、氧氣由下方真皮層供應,由外而內依序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有棘層、基底層等所構成的表皮,最下層基底層不斷分裂複製細胞,漸漸往上移動分化,直到角質層為止。
真皮(Dermis)
真皮位於表皮下方,上至下可分乳頭層和網狀層,佔據皮膚組織百分之九十的厚度,是皮膚構造中最主要部分,其中布有毛囊、汗腺、神經末梢、淋巴管、血管等構成。
皮下組織(Subcutaneous tissue)
皮下組織就是皮膚下方儲存脂肪的部位,是由脂肪細胞和纖維所構成,具有豐富的血管,而厚度會因個人的年齡、性別、健康有所不同,主要保持體內溫度,防止體溫散失及緩衝外來衝撞與傷害。
皮膚還有其他附屬器官嗎?
皮膚除了表皮之外,還有表皮衍生而來的附屬器官,有毛髮、指甲、汗腺、皮脂腺、豎毛肌以及血管、神經。
毛髮
毛髮是頭髮與體毛的總稱,幾乎遍及皮膚各處,毛髮的主要成分是一種角質蛋白的蛋白質,與皮膚的角質蛋白相似。
要知道毛髮長度、粗細和密度會隨著生長部位而有所不同,其中有分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三階段,頭髮的壽命最長,生長的速度每月約1公分,持續生長3~4年;壽命最短是睫毛,長度較短,3~4個月便會更新。
一般而言,頭髮的數量約10~15萬之間,30歲之後會逐漸減少,平均每天掉落頭髮約50~70根,若超過正常值且持續發生,就可能有禿頭危機!!
毛髮除了保護身體還有保溫作用,加上毛根周圍聚集很多觸覺神經,會比皮膚觸覺還要敏感。
指甲
指甲是皮膚的延伸,半透明的板狀角化組織,由皮膚表皮變硬角化形成,外表看的較叫作指甲板,下方為甲床,裡頭有許多小血管,指甲根的下方稱作甲母質,是專門製造指甲,平均一天約長0.1公分。
健康的指甲應呈現粉紅色且表面光滑,若指甲呈現黑線、白點或紫色、橫溝、縱溝、變形等可能代表健康出現警訊情形。
汗腺、皮脂腺
汗腺和皮脂腺都位於皮膚真皮層中,汗腺佈滿全身,手、腳部分最多,可藉由汗腺排出毒素、尿素、藥物等,也可讓體溫下降。皮脂腺分布臉部、上半身居多,但手腳卻沒有皮脂腺,主要可分泌油脂,是皮膚滋潤不會乾裂、受傷。
神經
神經包括默克爾氏細胞、Krause小體、Merissner、游離神經等,神經接受器主要負責將冷熱、觸壓等知覺傳送到中樞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