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牛皮癬
文章目錄
「乾癬」和「癬」有不一樣嗎?
有一種名為「乾癬」的皮膚病,又和一般所稱的癬有所不同,因為乾癬並不是由黴菌所感染,而是一種慢性體質的皮膚病,一般又稱為「銀屑病」或是「牛皮癬」。最明顯的特徵是皮膚產生紅色或銀白色厚屑斑塊,常發生在手肘、膝蓋、小腿、頭皮、腰背部等處。因為T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異常,使皮膚細胞代謝過快,是正常的十餘倍,因此產生大量銀白色的皮屑,嚴重時還會導致全身紅皮及產生膿皰,看到這一定會好奇香港腳(足癬)和一般所稱的癬有什麼症狀,不妨看看「什麼是股癬?為什麼會得到股癬?跟濕疹有什麼差別?」還有先前寫過的「什麼是香港腳(足癬)?香港腳的症狀與治療、預防,讓專家告訴你!」。
乾癬有什麼症狀?通常發作在哪些地方呢?
最常見的乾癬是患者身上出現大小不一、突出皮膚的厚重斑塊,尤其在頭皮、手肘、膝蓋、小腿與後腰是好發部位,如果是免疫系統引發的乾癬,還會有合併關節發炎的現象。
另一種全身發紅脫皮的「紅皮性乾癬」,則不會像一般乾癬產生銀白色的厚皮;還有「膿皰性乾癬」就是會產生脹皰,嚴重時還會伴隨發燒症狀。
如果乾癬發生在指甲,則會讓指甲凹陷、變色、變厚,甚至脫離皮膚,與灰指甲很相像;而腳底有乾癬的話,有時會發炎、疼痛現象。
為什麼會得到乾癬?
乾癬是一種免疫機能異常的疾病,發生的原因雖仍不清楚,但經長期的研究證實,與基因脫不了關係;除了遺傳外,壓力、精神過度緊張與身體過度疲勞,或是外在的因素,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維生素缺乏、食用刺激性食物、藥物、外傷等刺激下,都會誘發發病的徵兆。
乾癬要如何治療呢?
乾癬的治療可分外用、口服及光照療法。
外用藥膏
輕微者多以類固醇軟膏來治療,使用上要特別小心,絕對要遵照醫師所囑咐的用量,不過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品會讓皮膚變薄及產生免疫抑制、感染等副作用,因此目前外用維生素D及維生素A酸的使用漸漸普及;另臉部、生殖器與皮膚皺摺處的乾癬,以外用免疫調節劑最有效。
口服藥物
口服部分,如低劑量抗癌藥、免疫抑制劑及維生素A酸則是疾病範圍大或病情不穩定下,醫師會開立的服用藥物。
光照療法
另外,光照療法是利用日光中特殊波段的紫外線藉以調節皮膚免疫功能,抑制表皮增生,療效較為持久,而治療期每週需2~3次,患者可考慮到有提供光照療法的醫院接受治療。
近年來還有皮下注射生物製劑問世,在美國及國內均已通過衛生署核准可以使用在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病人身上,對嚴重乾癬病人及合併關節炎病人提供一種治療的選擇。但是因為費用昂貴,健保只給付嚴重且對紫外光及傳統口服藥物無效的乾癬患者。
日常有其他預防乾癬的方法嗎?
- 避免精神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學習放鬆心情,養成運動習慣或放鬆練習,每天5分鐘,每週要運動4~5天,藉以舒壓,讓情緒愉快。
- 居家環境要保持清潔、乾燥,避免潮溼、寒冷等。
- 可自行做太陽浴,日照發炎皮膚,但要小心曬傷,並做好其他部位的防曬工作。
- 食用高蛋白與低脂飲食,並經常攝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例如:小白菜、苦瓜、胡蘿蔔、竟菜、油菜、南瓜、大豆、首着芽、蘋果、山楂,還有動物內臟、魚類等。
- 飲食清淡、少油膩,禁食刺激性食物,如酒、膿茶、蔥、蒜、薑等。
乾癬部位照護守則
- 頭部:避免搔抓、保持耳後乾燥、不要用力梳頭或拉扯頭髮、使用吹風機吹頭要離頭8公分、最好留短髮。
- 臉部:適度日曬、洗臉後輕擦乾、使用電動刮鬍刀以免刮傷皮膚、冬天時要維護皮膚的保溼程度、避免通風不良及多灰塵的環境、不要樞除皮屑、雙手不乾淨時勿觸摸臉部。
- 手部:手背要注意防曬、避免非必要的磨擦、使用護手膏滋潤雙手、做家事時要內套棉手套外套塑膠手套、天冷時避免讓手凍傷、洗完手要確實擦乾。
- 指甲:指甲時常修剪保持清潔、洗完手要確實擦乾每根手指、小心甲皮受傷、擦完藥要拭去多餘藥膏、留意是否伴隨甲廓發炎。
- 身體(皺摺處):穿著寬鬆且吸汗的棉質衣物、洗完澡確實擦乾皮膚、避免肥胖造成磨擦或壓迫皮膚、注意生殖器與肛門的清潔衛生。
- 足部:保持趾間清潔及乾燥、穿著吸汗透氣及鞋底柔軟的鞋子、穿著吸汗的棉襪、不做慢跑運動、避免肥胖或常站立以免形成乾癬。
聽說多吃魚油可以治療乾癬是|真的嗎?
青花魚、鮭魚的魚油富含二十五碳五稀酸(EPA),可以減輕發炎與播賽,對乾癬的防治有不錯的效果;但是每天必需吃進約1公斤的魚肉才能攝取足夠的EPA,所以可考慮服用魚油膠囊補充不足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