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知道了保濕的重要,如果你還不知道,不妨回頭看「為什麼要保濕?你真的做對保濕了嗎?帶你掌握保濕關鍵要素」,為了選擇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你還必須認識保濕產品的成分,保濕成分基本上可分成兩大類,對應到正常生理的「皮脂」以及「角質細胞間保濕因子」。
文章目錄
封閉性保濕劑
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可以在「皮膚表面」及角質層之間形成疏水的薄膜,阻礙水分蒸發,概念上接近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膜的功能。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凡士林、羊毛脂、角鯊烯等等,摸起來感覺油油的觸感,都是封閉性保濕劑。
常見封閉性保濕劑(Occlusive):
烴油/蠟Hydrocarbon oils / Wax
- 凡士林(礦物脂 Petrolatum)
- 礦物油(Mineral oil)
- 石蠟(Paraffin)
- 角鯊烯(Squalene)
- 矽衍生物(Silicone derivatives)
- 二甲矽油(Dimethicone)
- 環甲矽脂(Cyclomethicone)
脂肪醇Fatty Alcohols
- 鯨蠟醇(棕櫚醇/十六醇/cetyl alcohol)
- 硬脂醇(十八烷醇/十八醇/Stearyl alcohol)
- 羊毛脂醇(Lanolin alcohol)
脂肪酸Fatty Acids
- 硬脂酸(十八酸/Stearic acid)
- 羊毛脂酸 (Lanolin acid)
蠟酯Wax Esters
- 羊毛脂 (Lanolin)
- 蜂蠟(Beeswax)
- 硬脂醇硬脂酸酯 (Stearyl stearate)
植物蠟 Vegetable waxes
- 棕櫚蠟 (Carnauba)
- 蠟拖鞋花 (Candelilla)
磷脂Phospholipids
- 卵磷脂 (Lecithin)
固醇Sterols
- 膽固醇 (Cholesterol)
多元醇 Polyhydric Alcohols
- 丙二醇 (丙烯乙二醇/Propylene glycol)
潤濕性保濕劑
潤濕性保濕劑(Humectant)可以在角質層「外」或角質層「間」吸引水分。但如果僅使用潤濕性保濕劑,可能會將水分從真皮吸收到角質,且因為缺乏阻礙水分蒸發的效果,反而導致更多經皮膚的水分散失,就有研究認為,在外界相對溼度超過70%時,才比較不用擔心上述問題。常見的潤濕性保濕劑成分有玻尿酸、甘油、PCA、尿素等。
常見潤濕性保濕劑(Humectant):
- 甘油 (丙三醇/Glycerin/glycerol)
- 蜂蜜 (Honey)
- 乳酸鈉 (Sodium lactate)
- 乳酸铵 (Ammonium lactate)
- 尿素(Urea)
- 丙二醇(丙烯乙二醇/Propylene glycol)
- 吡咯烷酮羧酸鈉(Sodium PCA)
-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
- 山梨醇 (Sorbitol)
- 聚甲基丙烯酸甘油酯 (Polyglycerylmethacrylate. PGMA)
- 泛醇 (維他命原B5/Panthend)
- 明膠 (Gelatin)
在這邊補充一點,有些分類會把保濕劑多酚出一種叫潤膚性保濕劑(Emollient),本身不具有明顯确定弹性保夏的功能,但可以對保產品有「修飾」的作用,原理主要是使油脂平均分散,填補角質層表面粗糙不平之處,讓皮膚摸起更平順。
根據性質的不同,還可分為,防護性潤膚劑、收斂潤膚劑、脂肪性潤膚劑、乾燥性潤膚劑等等,常見的潤膚性保濕劑有矽靈、荷荷巴油、丙二醇等等。
常見潤膚性保濕劑 (Emollient):
防護性潤膚劑 Protective Emollients
- 亞油酸二異丙酯 (Diisopropyl dilinoleate)
- 異硬脂酸異丙酯 (Isopropyl isostearate)
脂肪性潤膚劑 Fatting Emollients
- 蓖麻油 (Castor oil)
- 丙二醇 (丙烯乙二醇/Propulene glucol)
- 硬脂酸辛酯 (辛烷基硬脂酸酯/Octyl stearate)
- 甘油硬脂酸酯 (硬脂酸甘油酯/Glyceryl stearate)
- 荷荷巴油 (Jojoba oil)
收斂性潤膚劑Astringent Emollients
- 矽靈(二甲矽油/二甲基矽酮/聚二甲基矽氧烷/Dimethicone)
- 環甲矽脂(環聚二甲基矽氧烷/Cyclomethicone)
- 十四(烷)酸異丙酯(肉豆蔻酸異丙酯/lsopropyl myristate)
- 辛酸辛酯 (Octyl octanoate)
乾燥性潤膚劑 Dry Emollients
- 十六(烷)酸異丙酯 (棕櫚酸異丙酯/lsoprow palmitate)
- 油酸癸酯 (Decyl Oleate)
- 異硬脂醇 (異十八醇/lsostearyl alcohol)
你可能聽過「保濕除了補水,還要鎖水,不然皮膚會越來越乾」。「補水」的概念就是使用潤濕性保濕劑,而「鎖水」概念就是使用「封閉性保濕劑」。
日常保濕重要觀念:
- 如果皮膚看起來水分飽滿,摸起來平順,也不脫屑,代表天然保濕因子跟皮脂都充足,並不需要特別強化保濕
- 如果皮膚摸起來粗糙,又有脱屑,則可以使用潤濕性保濕劑搭配封閉性保濕劑的產品來補水及鎖水。
- 潤濕性保濕劑單獨使用可能會增加皮膚水分散失,除非外界相對濕度超過70%才比較安全。
- 潤濕性保温產品跟封閉性保濕產品可以是同一項產品,或是兩樣甚至多樣產品的組合。但整體配方必須要合理,並盡量精簡。
透過以上的觀念說明,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醫師不會同意在臉上噴保濕噴霧就期待達到保濕效果。因為保濕噴霧基本上就是水的成分添加了一點潤濕性保濕劑。如果你是要噴濕之後以便上妝,那就無可厚非,但若是期待噴濕就能保濕,建議你還是趕快看看產品包裝上所標示的成分,並對照本篇文章的說明,才能保證達到你要的保濕效果。
人們對皮膚做這麼多事,重點都是想強化保濕功能,或是彌補已經缺損的保濕能力。偏偏就是會有人超熱愛天天去角質,或者是用超強力的洗卸產品過度清除天然的皮脂,最後再去買超高價的保濕產品,如此根本就是不懂保濕原理,花了大錢還傷了皮膚。
Tips:
- 僅使用潤濕性保濕劑,可能會導致更多皮膚水分散失。
- 如果皮膚摸起來粗糙,又有脱屑,應使用潤濕性保濕劑搭配封閉性保濕劑的產品來補水及鎖水。
- 角質層跟皮脂膜有最天然的保濕功能,千萬不要隨意傷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