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香港腳(足癬)?香港腳的症狀與治療、預防,讓專家告訴你!

什麼是香港腳足癬?香港腳的症狀與治療、預防,讓專家告訴你!

什麼是香港腳(足癬)?

足癬俗稱「香港腳」,是一種被黴菌感染腳部所造成的皮膚病,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腳部長期處於高溫潮溼的環境,進而引起黴菌感染的一種疾病。

由於臺灣的氣候本來就比較潮溼悶熱,因此足癬就成了台灣不分男女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甚至許多人還長期為它所困擾。

香港腳是由絲狀菌的皮癬菌(Dermatophyte)所造成,屬於腳發症的皮膚病。

皮癬菌原是棲息在土囊中,農業時代,農夫赤足在田埂上所感染的為親土性(geophilic)或親動物性(Z0ophilic)的皮癬菌,症狀多為明顯的水泡型,也會有紅腫反應,較易發現與治療;然而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親土性或親動物性的皮癬菌演變成親人性(anthrophilic)的感染,症狀多以角化為主,進展緩慢,往往容易被忽略,也較常波及趾甲。

香港腳發生的原因是因為腳部長期處於高溫潮溼的環境,進而引起黴菌感染的一種疾病

香港腳有什麼症狀呢?

香港腳的症狀是多樣性的,跟長的部位、菌種及個人反應不同有關。

大致可分三種:

趾間型香港腳:

最初常從第四趾縫開始長水泡、發癢,如果水泡破裂,薄皮翻過來,積存的血液會流出,造成趾間潮溼、糜爛。

小水泡型香港腳:

症狀跟趾間型香港腳相類似,但會蔓延到腳底心、腳的側面與趾腹,小水泡會變大,水泡破皮後長膿,痊癒後會形成結痂。

角化型香港腳:

只見腳跟毫無感覺的角化(角質層變厚變硬),然後脫皮,產生疼痛龜裂,這時藥物難滲入,治癒率也困難。

此外,嚴重香港腳還會造成紅腫疼痛不能走路的蜂窩性組織炎等併發症,有時會誘發遠處汗皰疹的惡化(或稱ID反應),在手部產生會癢的水泡。

香港腳症狀示意圖

香港腳很難治好嗎?

要徹底根治足癖,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除了病患本身要有足夠的耐心,每天定期塗抹醫生所開立的藥膏外,嚴重者還需要搭配口服抗黴菌藥物來治療。

 

此外,還需隨時保持足部的乾爽,如此一來,也需要經過1~2個月的治療時間,才可能治癒;而且就算痊癒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一旦讓雙腳又再處於高溫潮溼的環境中,則很可能又會引起足癖的復發。

 

為什麼會被傳染到香港腳呢?

皮癬菌因長在皮膚最外面的角質層,這些帶菌的皮膚掉落的地方,都有可能傳染給別人,例如:家中的浴室、共用鞋子、當兵合穿的襪子、游泳池等,都是高傳染率的地方。

如此,有些人的腳雖然出現了足癖脫皮的症狀,但是卻不覺得賽,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罹患了足癖。

 

要預防香港腳及復發請做到下列幾點:

  • 保持足部乾燥、涼爽。
  • 選擇天然材質且通風的鞋子。
  • 穿可吸汗的棉襪。
  • 不穿他人的鞋、襪。
  • 避免在公共空間赤腳走路。
  • 每天使用抗菌藥粉。
  • 家族成員一起治療,襪子分開洗。
  • 勤擦藥直倒皮膚完全正常,擦藥時儘量赤腳或穿夾腳類拖鞋。

 

腳癢就是得到香港腳嗎?

或許是因為電視上那首朗朗上口的廣告歌曲「香港腳!香港腳!癢又癢……」的關係,幾乎所有的人都以為「癢」就是足癬的主要症狀之一,其實並不然;因為不是所有的病患都會有癢的感覺,有些病患因腳癢的難受,就以為自己罹患了足癬,但到了醫院看診才知道原來罹患的是汗皰疹而不是足癬,錯失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為什麼得香港腳也常會得灰指甲呢?該如何治療?

灰指甲的學名是「甲癬」,又叫「臭甲」,常伴隨香港腳而來,是由皮癬菌感染,造成指甲未端開始變混濁、變灰、變黃且失去光澤,指甲下變厚,然後慢慢向後廓方蔓延,以致整片指甲變形及脆弱。

對一般人而言,灰指甲只是難看,不一定需要治療,但是增厚變形的指甲不只會壓迫甲床,造成疼痛,也會誘發指甲周圍肉芽的增生,影響走路;甚至還可能造成全身感染徽菌,以及慢性荨麻疹等疾病。

治療灰指甲以口服抗菌徽藥為主,目前已有新的口服藥,服用6~12週後,治癒率大概有七成,且停藥後的復發率也較低;副作用方面,約有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三的人會有輕微肝功能指數上升的跡象。

若擔心副作用的話,可選擇抗菌指甲油,每週塗抹1~2次,但需長期治療,而且外用藥只適合感染面積在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內輕微症狀的灰指甲。

此外,也有透過將感染嚴重變型的部分以手術去除的治療法,但因會傷及部分甲床,目前比較少採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