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為什麼會過敏?引發過敏的原因有哪些?

先前談過「寶寶過敏與異位性皮膚炎」,但寶寶為什麼會過敏呢?相信許多父母擔心寶寶過敏問題,或是覺得長大後症狀會自然好,但並不然,那皮膚的過敏症狀跟體質遺傳有關嗎?一併帶你了解寶寶過敏問題。

免疫反應是人體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力

所謂的「免疫反應」簡單來說,就是動物體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力。究竟動物體是如何產生抵抗力來對抗外來的病原體,或是疫苗注射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而能提供對抗外來的病原體?

我們舉個例子來加以說明。通常如細菌、病毒或是徽菌等病原體要侵入人體,必須通過如皮膚或是黏膜等屏障。如果皮膚或是黏膜出現外傷,或是病原體的感染力較強時,這些病原體便會進入人體,而引起一序列的發炎反應。

大家是否注意到一旦有此種發炎時,皮膚通常都會出現所謂的紅、腫、熱、痛等反應,也就是免疫細胞聚集時。

如果以反應出現的早晚,通常會先出現一些吞噬細胞,其中便包括如巨噬細胞和中性白血球。主要是進行將病原體吞噬,再利用細胞內的酵素將這些病原體進行分解及清除的工作。

這些細胞為何能夠由血管跑到發炎部位,主要是透過一些如黏著分子及趨化激素的誘導。同時,這些吞噬細胞在與病原體作用時又會釋放出一些發炎物質,經由全身的血液循環而作用在如肝臟等器官,而製造出包括如補體(complement)和C-反應性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蛋白質,幫助人體來清除病原體。

上述這些免疫反應由於是在所有的病原體侵入人體時都會產生,限病原體的種類並沒有關係,我們將其稱為先天性免疫力,又稱自然免疫力。

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性較高易導致過敏

但是也許有人會問到什麼是過敏抗體?又如何才會產生?

依照免疫細胞表面標記及功能,T細胞可以大略分成T輔助細胞及細胞毒殺性T細胞兩種。

T輔助細胞分泌的淋巴介質可以幫助免疫系統內的其他細胞,如B細胞製造抗體,T細胞毒殺性細胞進行細胞毒殺的功能。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T輔助細胞又可以依其製造的淋巴激素的不同分成兩類:第一型T輔助細胞第二型T輔助細胞

第一型T輔助細胞

由於主要是負責所謂細胞性的免疫力,所以跟針對感染疾病、腫瘤和器官移植等的反應較有關。

 

第二型T輔助細胞

分泌的介白質4 (IL-4)可以幫助B細胞製造IgE的過敏抗體,介白質-5 (IL-5)則可以吸引嗜伊紅性白血球(EOSinophil),嗜伊紅性白血球釋放出的一些發炎介質則會導致更嚴重的過敏症狀。

 

同時,第一型T輔助細胞和第二型T輔助細胞又互為影響;第一型T輔助細胞能夠調節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性,而第二型也相對地會抑制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活性。

所以我們身體內如果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性過高,會幫助B細胞製造較多的過敏抗體,而出現過敏疾病。

 

由這幾年來各種感染疾病的肆虐和過敏疾病的增加,似乎間接暗示現在的小朋友們體內的第一型T 輔助細胞活性降低,而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性較高

當然,這些情形可能跟整個大環境的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卻更值得我們加以重視。未來如何讓我們的小朋友體內第一型和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天平維持平衡,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過敏反應分期分早、晚兩期

引起過敏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環境中的過敏原,如塵螨、真菌和蟑螂等,會刺激我們體內的免疫系統,產生過敏抗體,而這些過敏原特異性的IgE會跟在肥胖細胞上的受體結合。

一旦再次接觸到外來的過敏原,過敏原與過敏抗體的接觸會導致肥胖細胞的去顆粒作用,而引起接下來的發炎反應。

嚴格來說,過敏反應可以分成早期(early phase)及晚期(late phase)兩個階段。

過敏早期

在過敏疾病的早期反應時可以觀察到一些發炎物質的釋放,包括如組織胺和白三烯素等,而這些發炎物質是導致氣管收縮、分泌物增加的主要原因。

目前在臨床上經常使用的藥物如抗組織胺,或是白三烯素拮抗劑,便都是使用在第一線阻斷這些發炎物質的藥物。

 

過敏後期

但是在發炎的後期,由於有為數相當的發炎細胞會因為這些發炎物質的吸引而跑到這些局部發炎的部位,也會參與整個發炎反應,所以在過敏反應的晚期,反而是以細胞的浸潤為主。

這些細胞在過敏反應部位,會分泌出更多發炎的物質,而導致一個持續性的發炎反應。如果此一發炎反應持續過久,則會造成如纖維化或是氣管的變形,一旦導致氣管的變形則不容易回復正常。也是因為在晚期出現發炎細胞浸潤的情形,才需要使用類固醇來清除這些發炎細胞。

 

過敏疾病與遺傳密切相關

過敏體質跟遺傳有著明顯的關係,這一點由過敏病患者通常有家族史可以明顯地看出。

依據我們的統計,如果父母中其中一人有過敏疾病時,則小朋友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可能得到過敏疾病;如果兩個人都罹患過敏疾病時,則小朋友得到過敏疾病的機會高達三分之二。

由上述的統計 便可以看出過敏疾病與遺傳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另外,其他家族成員如祖父母如果有過敏疾病,也會提高疾病的發生率。

由於過敏疾病有著非常明顯的家族遺傳背景,於是有相當多的學者想進一步了解其遺傳的形式,初步的研究結果顯示,過敏體質可能跟第五對或是第十一對染色體有關。

進一步的研究又發現,第五對染色體涵蓋了許多淋巴介質的基因,我們知道過敏疾病發生與免疫球蛋白上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而免疫球蛋白E的製造則是與一些特定的淋巴介質密不可分。

相對的,第十一對染色體則與免疫球蛋白E的受體有關,而受體的多寡則會影響到肥胖細胞受活化的程度。儘管如此,跟這些淋巴介質和受體相關的疾病相當廣泛,所以不容易找出一個單一基因的異常與過敏疾病有著直接的關係。

台大小兒科的研究發現,由高危險群的嬰兒取其臍帶血檢查,發現他們的一些跟過敏相關的淋巴介質或是免疫球蛋白比起低危險群兒來得高。

由此可見,一些遺傳上的體質差異還是跟疾病的發作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

 

環境過敏因子:日益惡化的環境、空氣、飲食

接下來想必大家會有一個疑問,如果過敏疾病跟遺傳有著密切的關係,前人也應該同樣具有過敏體質,那麼為何以前罹患過敏疾病的人要比現在來得少?

我們提到體質常是多因子影響,而且跟環境因素關係密切,過敏體質也是如此。主要還是要歸究於文明進步所帶來的環境改變,包括居住環境、空氣污染與飲食習慣和內容的改變

居住環境的改變

由於都會區的建築物愈來愈密閉,而且大多是使用空調,空氣流通差。再加上台灣的氣候溫暖而潮濕,特別有利於一些過敏原的滋生,使屋內的過敏原的種類及濃度都增加,所以更容易將過敏體質誘發出來。

 

空氣污染的增加

污染日漸嚴重的空氣中所含有的臭氧、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物質,都可能使小朋友的氣管變得更敏感,而導致過敏病的發生率增加。

 

飲食習慣改變

飲食內容中炸油的使用次數及含量增加,則會導致一些發炎物質如前列腺素等的增加,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台大小兒科與台大農化營養研究室合作的一個研究中,我們分別利用炸油及新鮮油來餵食小白鼠,結果發現炸油組的老鼠會製造較高的免疫球蛋白E,而且一些發炎物質如前列腺素也比較高,可見飲食內容的確會影響到過敏疾病的發生及嚴重度。

空氣汙染是增加過敏疾病的因素之一

過敏小知識

高危險寶寶該如何預防過敏發生?

總而言之,由這些資料來看,過敏體質具有相當高的遺傳傾向,基本上我們無法避免而且也無從阻斷。唯一較可行的是避免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家中環境的改善、避免空氣污染的繼續惡化和飲食內容的注意等,都可以使過敏疾病的發生率減少。

對那些高危險群,也就是家族中如果祖父母、父母 弟姊妹有過敏疾病的小寶寶,飲食應該特別注意,媽媽們在小寶寶出生後應儘可能親自哺乳。當小寶寶出現異位性皮膚炎,而又無法餵食母乳時,則應該考慮使用低過敏奶粉。

在添加的副食品時,對一些較可能的過敏食物如蛋白、大豆製品和有殼的海鮮類也應該加以注意。如果能對這些後天的環境因素加以注意,也許可以減低過敏體質的表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