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我們依照過敏原進入人體的途徑,將其分為食物過敏原和空氣過敏原,主要是因為這兩類過敏原所引起的疾病表現會有不同。基本上,食物過敏原與腸胃和皮膚的症狀較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經由口腔進入人體的食物過敏原,通常會造成腸胃道的症狀如腹瀉或是腹痛 等,不然就是如異位性皮膚炎或是尋麻疹之類的過敏症狀,如果想知道寶寶過敏原因,不彷看看「寶寶為什麼會過敏?引發過敏的原因有哪些?」。
文章目錄
空氣過敏原
塵螨
台灣地區最常見的空氣過敏原當然是塵螨,主要是因為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又潮濕,所以特別適合塵螨的生長。塵螨是八隻腳的節肢動物,針頭大小,所以肉眼看不到。塵螨喜歡生活在25至30度的溫度和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濕度,所以位處亞熱帶的台灣是十分適合塵螨生長的地方。
根據之前台大小兒科謝貴雄教授的調查,台灣地區平均的家庭內每克的灰塵中約有三百至五百隻塵螨,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相當高量塵螨的暴露下,所以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一旦出現傷口,便很容易接觸到塵螨而導致新的過敏反應。
黴菌
當然台灣地區還有其他的空氣過敏原如黴菌和動物毛屑等,台灣因為較潮濕所以其實很適合黴菌的生長,因此黴菌過敏原大概占了約百分之二十的空氣過敏原。
動物毛屑
而動物毛屑的過敏方面,台灣是以狗毛的過敏為主,而相對的在美國較常見的貓毛過敏在台灣反而是較少見。台灣地區貓毛的過敏較低,主要是因為台灣養貓的人口還是較少,所以貓過敏的發生率較低;但是未來隨著養貓人口的增加可能會逐漸增加。其實貓皮膚的皮脂腺會分泌出一個具有非常具有致敏性的蛋白,此一蛋白很容易導致過敏反應,這也是為何養貓一段時間後就容易出現貓 毛過敏的問題。
食物過敏原
有殼海鮮
在台灣較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包括有殼海鮮,如螃蟹、蝦子、龍蝦、牡蠣、蛤等,有殼海鮮的過敏大約占了食物過敏原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食物過敏原。
特定水果
在台灣常見的食物過敏原還包括一些特定的水果,如芒果、奇異果和草莓等,尤其芒果在台灣南部算是相當常見的過敏原,不知道是否與芒果樹的分布有關。
食物過敏原基本上也可以利用抽血的過敏原測試來檢查,但是要確定食物過敏,還是需要看患者食用此一特定食物後是否會出現症狀,來作最後的確切診斷。同時,有些食物過敏原是在食物油炸或是蛋白質因為不新鮮而變質時,才更容易導致過敏的反應,因此如果初期的血液檢測沒有過敏,也不要完全排除過敏的可能性。
現代食物所帶來的添加物危機
現代人的飲食其實也遇到愈來愈多的問題,這幾年遇到的飲食問題如塑化劑、美牛瘦肉精等,其實還有在飼養家禽和家畜時可能會被添加的成長激素或是降低感染的抗生素,都可能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在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方向發展,促進過敏反應。
塑化劑
先以塑化劑來說,已經有研究證據顯示,塑化劑會增加過敏疾病的發生率;我們研究室的研究也顯示,塑化劑在試管內的確也會促進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發育。
成長激素、抗生素
而成長激素早已經被發現會導致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活性,而食用過多的抗生素會影響腸道的菌相,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腸道內的益生菌對人體免疫力的正常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而抗生素會將這些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破壞掉,也會讓人類的免疫力可能下降。
準媽媽懷孕期的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過敏抗體檢查的結果,與氣喘病患者有著相當大的差異,主要在於異位性皮膚炎患童接受檢查時可以發現其IgE抗體會非常高,而且高的指數會比氣喘患童高很多。同時,異位性皮膚炎患童的過敏原種類通常都是相當多種,包括食物過敏原和空氣過敏原,而在食物過敏原中又以牛奶、蛋白、海鮮和特定的水果較為常見。
準媽媽的飲食因素
當然還是有許多爸爸媽媽很疑惑:「為何我家的小朋友並沒有吃過這些食物,卻會出現這些陽性的過敏原?」目前對造成這種表現的真正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是有可能是在懷孕期間,母親過敏體質所表現的特定分子通過胎盤後跑到小朋友身上,便會影響到小寶寶免疫細胞的改變。
因為母親的過敏體質的確對小寶寶未來是否會發展出過敏疾病會有影響,所以在懷孕期間也需要小心注意控制過敏症狀。而在懷孕期間基本上主要是避免會引起自己過敏症狀的食物,如果是不會過敏的食物,即使如牛奶、蛋和魚應該還是可以吃,因為孕婦還是需要有足夠的營養。
子宮內的環境因素
之前我們提到過敏免疫反應主要是因為免疫系統的B細胞會製造IgE抗體,而IgE抗體的產生是需要由最早製造IgM的B細胞在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幫忙下,才能夠將IgM轉換成IgE,而導致過敏抗體的製造。因此,是否在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寶寶是否在體質上對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刺激特別敏感,且在子宮內就出現這些改變而導致過敏抗體濃度特別高及種類也較多。當然,這些可能的機轉還是需要作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真正釐清這方面的疑惑和機轉。
異位性皮膚炎改善的「黃金期」
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寶寶在出生後最早接觸到的過敏原當然還是以食物為主。但是隨著小朋友開始會逐漸去抓,而導致有愈來愈多的傷口出現,這時空氣過敏原便會進入傷口而導致另外的過敏反應。
所以,在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身上,還是需要注意儘可能不要讓患者的過敏原由食物過敏原轉成空氣過敏原,一旦轉成空氣過敏原,好起來的機會就相對降低。這也是為何特別強調小時候的異位性皮膚炎最好能夠在一歲半以前控制好,將一歲半定為異位性皮膚炎改善的「黃金期」,這部分我有在「寶寶過敏與異位性皮膚炎」談論到一歲前戒吃、一歲後戒抓,若有興趣可以回頭看此篇。
因為抓傷而導致空氣過敏原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塵螨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不可能經由腸道大量攝食,因此不會有口服耐受性的機轉來加以調控。因此一旦過敏原轉成空氣過敏原,就會進入惡性循環的階段,不容易真正好起來,。
過敏小知識
小寶寶尚未接觸成人飲食為什麼還會食物過敏?
而在小寶寶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主要還是牛奶和蛋白,因為這類的食物過敏原是小寶寶出生後最早接觸到的外來蛋白。因此,小寶寶出生後還是建議先餵母乳,這些外來的牛奶蛋白或是雞蛋蛋白,最好還是等到約四個半月大時再慢慢以副食品的方式來添加,我們在跟大家談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要如何吃時,會更詳細說明要如何幫小寶寶添加副食品。當然,如果無法餵母乳或是已經餵母乳, 但還是有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時,要添加牛奶時還是需要考慮添加半水解的低過敏奶粉。
添加益生菌是否有助預防過敏?
這些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專注於益生菌的添加,想了解是否能夠經由益生菌的添加來促進免疫細胞的活化,而降低過敏反應。目前在較大規模的研究報告中,益生菌的添加似乎對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改善有其效果。
但是,益生菌應用到支氣管性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預防效果,則不同的臨床試驗所得到的結果都不同。個人推測最可能的原因應該是與菌株有關,因為不同菌株對促進免疫反應的效果可能都不同,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才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