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預防及治療重點

為什麼寶寶會有異位性皮膚炎?

過敏反應是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某些無害的物質產生過度反應所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疾病,主要是由於接觸到特定的過敏原(敏感源)後,身體產生過多的IgE抗體,引發發炎反應。

過敏原可分為食物過敏原和空氣過敏原兩大類。食物過敏原會引發腸胃和皮膚的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而空氣過敏原則往往導致呼吸道不適,如鼻炎、氣喘等。

食物過敏原

有殼海鮮

在台灣,食物過敏原以有殼海鮮如蝦子、蟹等為最常見,約占一半的比例。

特定水果

部分熱帶水果如芒果、奇異果、草莓等,也是台灣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尤其是芒果在南部地區。

雖然可以透過抽血檢測食物特異性IgE抗體來評估過敏風險,但要確認實際過敏與否,還是需要進行食物攝取後的觀察。有些食物在加熱或變質後,過敏蛋白質會更容易釋出,因此初步檢測呈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過敏的可能。

空氣過敏原

塵螨

台灣最常見的空氣過敏原是塵螨。塵螨是一種微小的節肢動物,適合生存在溫暖潮濕的環境,所以在台灣的亞熱帶氣候下特別容易滋生。一般家庭的塵埃中就含有大量塵螨,異位性皮膚炎患兒一旦皮膚受傷,就很容易接觸到塵螨引發過敏。

黴菌

台灣潮濕的環境也適合黴菌生長,因此黴菌過敏源約占20%的空氣過敏原。

動物毛屑

動物毛屑也是常見的過敏源,在台灣以狗毛過敏居多。隨著愈來愈多人飼養貓咪,貓毛過敏的問題也可能逐漸增加。貓的皮脂腺會分泌出高度過敏性的蛋白質,長期接觸後就會對此過敏。

Source

現代飲食添加物的影響

近年來,一些添加在食品或飼料中的化學物質,如塑化劑、激素、抗生素等,被發現可能會促進第二型輔助T細胞的分化,進而增加過敏反應的風險。

塑化劑

研究顯示,塑化劑不僅會增加過敏疾病的發生率,在體外實驗中也確實會促進第二型輔助T細胞的分化。

激素及抗生素

家畜的飼料中常添加生長激素以提高產量,但生長激素會提高第二型輔助T細胞的活性。而過度使用抗生素,會破壞腸道益生菌,影響人體正常免疫力的發展,從而增加過敏體質。

準媽媽懷孕期的控制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IgE抗體值遠高於氣喘患者,而過敏原種類也非常多樣化,包括食物和空氣過敏原,其中又以牛奶、蛋、海鮮、水果為主要的食物過敏原。

子宮內環境

另一種可能是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兒,在基因或體質上對第二型輔助T細胞的刺激特別敏感,導致在子宮內就出現免疫失調,產生大量IgE抗體。不過這些假說目前還缺乏實證,需要更多研究來厘清發病機制。

母體過敏體質的影響

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懷孕期間,母親的過敏體質導致某些特異性分子通過胎盘傳遞給胎兒,影響了胎兒免疫細胞的正常發育。因此,孕婦應當控制自身的過敏反應,避免攝取會引發過敏的食物,但對於營養食材則可適度食用。

異位性皮膚炎改善的「黃金期」

對於新生兒來說,最早接觸的過敏原是食物過敏原。但隨著年齡增長,小朋友開始會抓挠,皮膚損傷後就容易遭受空氣過敏原的侵襲,過敏情況加劇。

因此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必須盡量避免患者的過敏原由食物過敏原演變為空氣過敏原,否則將變得難以控制。專家建議,異位性皮膚炎的黃金治療期是出生後1.5年內,這個階段將”一歲前戒吃、一歲後戒抓”做好,就有很大機會達到徹底緩解。

原因在於,食物過敏原經由口服攝入後,身體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機轉來調節過敏反應。但空氣過敏原如塵螨、細菌內毒素等,並不可能大量經由口服而建立耐受,一旦成為過敏源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難以根治。

過敏小知識

為何初生嬰兒也會對牛奶、蛋過敏?

雖然小寶寶出生後尚未攝取成人飲食,但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就是牛奶和蛋白,因為這是嬰兒最早接觸到的外源性蛋白質。因此建議出生後先以母乳餵養,至少等到4個半月後才開始添加牛奶或蛋黃等副食品。如果無法純母乳餵養且仍有過敏症狀,可考慮使用部分水解的低過敏奶粉。

如果想了解更多或者瀏覽更多照片,可以觀看這一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