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寶寶過敏臨床表現
接著上篇「爸媽一定要知道的寶寶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表現(上)」,我們繼續探討寶寶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表現,小寶寶出生後由於最早接觸到的過敏原主要來自食物,所以最早出現的症狀以腸胃道和皮膚為主。隨著年紀增加才會逐漸出現如鼻子和呼吸道過敏的症狀,一般約在兩歲多逐漸出現鼻子過敏的症狀,早上起來會有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和揉眼睛等症狀,就是所謂的過敏性鼻炎,由於都會伴有眼睛過敏的症狀,也稱為過敏性鼻結膜炎。而在出現過敏性鼻結膜炎後可能也會開始出現如晚上和清晨起床咳嗽,或是運動後就咳個不停等症狀,就表示小朋友可能開始有支氣管性氣喘的初期表現。
實實的過敏進行曲
由於過敏的症狀會由小時候的腸胃和皮膚的表現再逐漸轉成鼻子和氣喘的症狀,隨著年紀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過敏的學者都將這樣的臨床表現稱為「過敏進行曲」(Allergy March)。其實這也表示在不同階段接觸到的過敏原不同會導致不同的臨床症狀,所以要注意和處理的事情也就不同。
年齡 | 過敏疾病 | 症狀 |
0~2歲 | 腸胃過敏 尋麻疹 異位性皮膚炎 | 腹瀉、腹痛、皮 |
2歲以上 |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結膜炎 |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揉眼晴 |
3歲以上 | 支氣管性氣喘 | 晚上和清晨起床、咳嗽、運動後咳不停 |
小兒科教科書中提出的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條件
異位性皮膚炎主要表現:
- 癢疹
- 特定的形狀和分布:
- 在成人要有屈曲側的苔蘚化和線性表現。
- 在嬰兒和孩童有臉部和外張側的侵犯。
- 慢性或慢性反覆性的病程
- 個人或是家族有異位性體質(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
異位性皮膚炎次要表現:
- 皮膚乾燥
- 白魚鱗癬/手掌高度線形表現/毛孔角化症
- 第一型皮膚試驗反應
- 血清過敏免疫球蛋白E上升
- 早期發作
- 傾向出現皮膚的感染(尤其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單純炮疹病毒)/細胞性免疫力下降
- 容易有非特異性的手和腳的皮膚炎
- 乳頭的濕疹
- 唇炎
- 反覆性的結膜炎
- Dennie-Morgan氏眼睛下摺皺
- 圓錐角膜(keratoconus)
- 前囊下白內障(An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s)
- 黑眼圈
- 臉部蒼白/臉部紅斑
- 白糠疹
- 流汗時會癢
- 對棉和脂溶劑耐受不良
- 毛囊周變薄
- 食物過敏
- 病程會受到環境/情緒因素影響
- 白色皮膚劃痕現象/延遲性變白(White dermagraphism /delayed blanch)
日本皮膚科學會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條件
異位性皮膚炎定義:
具有癢感、濕疹性的皮膚炎,其病程為慢性的反覆發作,時好時壞。大多數的患者具有過敏體質傾向。過敏體質傾向包括如:
- 有個人史或是家族史(氣喘、過敏性鼻炎合併/或結膜炎,和異位性皮膚炎)。
- 合併有/或免疫球蛋白E製造過多的情形。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條件:
具有1. 癢疹、2. 典型的形狀和分布、3. 慢性或是慢性反覆的病程。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切診斷需要符合上述三個條件,而非以嚴重度來評估。其餘病例則應該以急性或是慢性非特異性濕疹的暫時性診斷,再依據其年齡和病程來加以評估。說明如下:
- 癢疹。
- 典型的形狀和分布。
A 典型的形狀及濕疹性皮膚炎,又可分為急性與慢性。
- 急性病變:紅斑、組織液滲出、丘疹、水泡性丘疹、脫屑、
- 慢性病變:浸潤性紅斑、苔蘚化、濃疹、脫屑、結痂。
B 典型的分布,具有對稱性、好發部分及與年紀相關的特徵
具對稱性,具野發性部位
- 前額、眼辭四周、嘴唇四周、嘴唇、耳朵旁、頸部、四肢的關節部位和軀幹。
與年紀相關的特徵
- 嬰兒期:由頭皮和臉部開始,通常會散佈到軀幹和四肢。
- 孩童期:頸部、手和腳的曲區內側。
- 青春期和成人:傾向於在身體的上半部較嚴重(臉、頸和前肉和背部)。
C 慢性或是慢性反覆的病程(通常舊和新的病變會同時存在)
- 在嬰兒期超過兩個月。
- 在孩童期,青春期和成人超過六個月。
寶寶異位性皮膚炎分布
其實異位性皮膚炎有其特殊的分布位置,在嬰兒期主要是發生在臉、脖子和耳朵後方、身上和手腳也都會出現皮膚的疹子。而較特殊的地方在於包尿布的部位反而較不會受到影響,這與一般濕疹發生的部位較不相同。
而隨著年紀增加,在關節部位會變得更明顯。至於為何會在關節處更明顯,有可能是關節處容易有皺褶而讓免疫細胞或是發炎物質更容易堆積。當然,以小嬰兒來說,踝關節可能是因為兩隻腳會去接來搓去,而最容易導致症狀。
預防&保養&治療3個注意事項
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症狀對小朋友來說,最難忍受的可能還是養到受不了的那種感覺,小朋友會拼命地抓,所以可以經常性地看到抓傷的痕跡。而且因為抓的關係所以導致傷口感染,有時甚至會因為感染而出現如蜂窩性組織炎的表現。在這種情形下,患童會因為感染而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熱而更不舒服,就抓得更厲害。
避免接觸過敏食材:
對1歲以下的小寶寶而言,因為接觸的過敏原以食物為主,最容易出現的過敏症狀還是以皮膚的症狀為主,也就是異位性皮膚炎。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在臉部、脖子、耳後根、手肘及膝蓋的內彎處出現如濕疹的症狀,有非常厲害的賽感。
使用中性清潔劑:
這些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本身的皮膚通常會較乾燥,所以盡量使用一些較中性的清潔劑,也不需要過度清洗,有時在冬天時因為環境內濕氣較低也會導致更厲害的賽感,但是,有些小朋友反而會因為在夏天時容易流汗導致濕疹,而讓賽感加重。
治療時藥物的使用:
因為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病變會導致極度的魔威,所以這些小朋友會因為抓魔而導致抓傷後又受到皮膚表面的細菌感染,而讓皮膚的症狀惡化,因此可以常常看到因為感染而造成的皮膚發炎,較嚴重者可能會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而一且出現這樣的皮膚感染症狀,可能就需要使用局部和全身的抗生素才能夠得到較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