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寶寶異位性皮膚炎與過敏疾病逐年升高
台灣地區這幾年的過敏疾病發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在2011年進行的研究調查顯示,台北市的氣喘發生率高達20%;而在2005年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在台北市過敏性鼻炎(45.8%)和異位性皮膚炎(6.9%)都略微升高,顯示過敏疾病中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和異位性皮膚炎都有一直增加的趨勢。
「台灣地區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約為8%~10%左右,亦即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到兩萬名小寶寶可能會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而在日本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則高達25%左右,可能與遺傳和天氣乾冷都有關係;美國在六個月大以前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則大約為17%。
由其他先進國家的發生率來看,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的比率還不算太高,推測可能是因為稍微潮濕的環境讓原本皮膚相當乾燥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在冬天時反而不至於更為加重,或是未來還有可能會再增加。同時,以目前的疾病流行率來看,如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疾病應該在短期內不會有下降的趨勢,因此我們還是需要認真地來面對這些過敏的問題。
食物過敏是小寶寶最早出現的過敏症狀
由於小寶寶出生後最早接觸的蛋白過敏原通常是來自於腸胃道,所以最早的過敏症狀還是食物過敏。食物過敏可能會以腸胃道和皮膚的症狀為主,所以可能的表現便包括腹瀉和異位性皮膚炎。有相當多的研究證據顯示,在嬰幼兒期出現食物過敏的小寶寶在未來出現其他過敏疾病如支氣管性氣喘或是過敏性鼻炎的機會也相對地提高,所以食物過敏也愈來愈受到大家的重視。
根據國外的統計,2歲以下的幼兒食物過敏中,牛奶過敏約占了2~4%,而蛋白過敏則約為5%。牛奶中有四種主要的蛋白質,包括,β乳球蛋白、ϒ球蛋白、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其中以略蛋白為主,占了牛奶蛋白的80%,而其他20%則為乳清蛋白。
國外的研究發現,β乳球蛋白和酪蛋白為較常見的兩個過敏原,利用皮膚試驗也發現β乳球蛋白是一個最具有抗原能力的蛋白質。同時,也不建議在牛奶中添加過多的添加物,尤其是蛋白質類的添加物,因為這類的外加蛋白質引起過敏的機會其實較高,例如牛初乳。
牛乳過敏的診斷|食用後導致腸胃道或皮膚症狀
嬰兒時期由於腸道的滲透性較高,加以小寶寶本身又還無法分泌免疫球蛋白A(IgA),因而食物中的過敏原便很容易通過腸道而進入體內,所以嬰兒比其他年齡層的小朋友更容易產生牛奶過敏。
主要是經由臨床症狀的判斷,由食用牛奶而導致的腸胃道或是皮膚症狀;進一步作食物過敏原的血液檢查來加以確定。目前,抽血檢查各種過敏原已經相當方便,只要2至3 c.c.的血液便可以檢查二至三十種不同的過敏原。
大約二十年前過敏原的檢測還是都需要依靠皮膚試驗,所以常常看到門診的小朋友兩隻手臂外還有背部全都是一個一個皮膚試驗的痕跡,說真的還是蠻辛苦的。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目前抽血檢查的精確度已經相當高,與皮膚測試有著幾乎一致的結果,因此現在大部分的醫院都是使用抽血檢查來測試過敏原。
但是,在臨床上有關食物過敏最確切的診斷還是在食用特定食物後會出現症狀,最常看到的就是有許多人吃了有殼海鮮後出現尋麻疹的症狀,而在美國最常見的食物過敏就是吃了花生後導致全身性過敏休克,所以如果要真正確定食物過敏,最標準的診斷方法就是「食物」,這樣才能確定診斷,而血液檢查在食物過敏則算是一種輔助性的檢查。
過敏小知識
寶寶喝牛初乳可以提升免疫力嗎?
像是坊間出現所謂的「初乳奶粉」,其實是由接受免疫處理的乳牛取得初乳而製造出的奶粉。雖然這些初乳中含有一些可以中和病原體的生抗體,最主要的功能是要來增加人體對抗外來特定感染的能力。但是這些抗體對人體而言還是一些外來的蛋白,除了會很快地被分解掉外,還會有增加食物過敏的可能性,所以容易過敏的小寶寶在飲食上還是應該稍加注意。
什麼是過敏原篩檢?
在過敏患者會出現認識過敏原的抗體,因此我們可以經由测定這些過敏抗體而了解患者對哪一種過敏原有反應。過敏原檢查主要分成空氣過敏原和食物過敏原,在台灣空氣過敏原主要是塵螨和徽菌;而食物過敏原則主要是有殼海鮮、芒果、牛奶及蛋白等。
檢驗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有哪些?
那麼目前的檢驗方法有哪些?檢驗前中後又有哪些注意事項呢?健保是否給付呢?
檢測方式:
測定過敏原的方式,包括皮膚測試和抽血方法。近年來因為抽血檢查愈來愈準確,因此較麻煩的皮膚測試在臨床上已經較少使用。
費用:
如果確定有症狀,這些檢查都可以申請健保的給付,費用上沒有問題。
檢驗注意事項:
如果要接受皮膚測試,為了擔心反應較差,會建議先停止使用抗組織胺2至3天;而抽血檢查則不受影響。
不妨著接繼續看「爸媽一定要知道的寶寶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表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