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全方位之道

環境溫濕度的控制: 維持26度C左右, 濕度60%~65%為佳

適當的室內溫濕度對於緩解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至關重要。溫度過高或濕度過高時,會使肌膚更加潮濕黏膩,刺激皮膚過敏,導致無法自拔的抓癢行為,加劇病情。相反,冬季乾燥也會令皮膚缺水乾裂,引發癢感。

因此建議將室內溫度維持在約26度C左右,濕度控制在60%到65%的舒適範圍。這樣一來,既不會太潮濕也不至於太乾燥,有助於紓緩異位肌膚的不適,減輕發炎反應。在台灣的潮濕季節,可適度使用除濕機來控制室內濕度。

保養品的正確使用: 選擇油膏類產品,避免水分蒸發後更乾燥

保濕產品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乳液、乳膠、乳霜和軟膏油膏等不同劑型。水溶性的乳液和乳霜雖然初步能夠滋潤肌膚,但一旦水分蒸發,皮膚便會變得更加乾裂。

相較之下,油脂類的軟膏和油膏不易揮發,能夠形成保護膜,密封住肌膚本身的水分,提供長效保濕。像是Atopiclair、Physiogel和Cetaphil等產品,不但含有天然的保濕、修復和抗氧化成分,也不含香料、防腐劑等過敏原,適合敏感的異位肌膚使用。

睡眠品質的改善: 抗組織胺藥物和隔離措施可減少睡眠中抓癢

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患兒來說,睡眠品質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許多患兒由於晚上無意識抓癢而導致病情惡化,進而影響白天的專注力。給予患兒具有安眠副作用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或讓其戴上手套入睡,都可以減少睡眠中抓癢的情況。

此外,適當修剪指甲、包紮嚴重的傷口,甚至考慮補充褪黑激素等自然界安眠輔助品,都有望改善患兒的睡眠品質。只有獲得良好的睡眠,皮膚狀況才能真正好轉,避免惡性循環。

照光治療值得嘗試: 紫外線照射可能改變免疫反應,但仍需評估

最近有研究顯示,波長在340~400納米的UVA-1紫外線照射,對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有一定療效。這種療法的原理是,適當照射可以調節皮膚的免疫細胞反應,進而改變疾病的致病機制。

不過由於紫外線照射可能增加患癌風險,對兒童而言風險更高,因此臨床上對於紫外線治療的使用仍然審慎以待,需要更多研究來評估其療效和安全性。家長如有意嘗試,務必徵詢醫師的專業意見,在醫院的指導監督下進行治療。

總之,改善異位性皮膚炎需要全方位的照護,包括環境控制、保養品使用、睡眠干預和積極治療等多管齊下。只有充分理解疾病成因,調整生活習慣,配合專業醫療,才能為寶寶爭取最佳的肌膚健康。

如果想了解更多或者瀏覽更多照片,可以觀看這一段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