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生後小寶寶最常出現的皮膚症狀包括,脂漏性皮膚炎、尿布疹和異位性皮膚炎等,究竟這幾種皮膚疾病在這些小寶寶的臨床表現如何來加以區分呢?所以在本篇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其他常出現在小寶寶身上的一些皮膚疾病,讓爸爸媽媽們可以遇到這些皮膚的症狀時能夠作個簡單的區分。
小寶寶出現的皮膚症狀中,異位性皮膚炎是其中較常見的皮膚疾病,但是還是需要與其他皮膚疾病來加以區分。當然,其中好幾種不同的皮膚疾病都可以使用如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劑來加以控制,但還是需要將這些疾病的鑑別診斷分清楚,才能夠真正將皮膚疾病治療好,關於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臨床表現可以看「爸媽一定要知道的寶寶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表現」。
文章目錄
脂漏性皮膚炎
合成因與分布:
脂漏性皮膚炎可能是小寶寶出生後最常和最早出現的皮膚炎之一,小寶寶在出生後因為皮脂腺較發達所以分泌較多,便經常可以發現在特定油脂分泌較多的部位如頭皮、臉和皺褶處。最常看到的是在頭皮上會出現厚厚的黄黑分泌性皮屑,當然還是會造成一些困擾。由於脂漏性皮膚炎出現的時間較早,有時會持續到四至五個月大才逐漸減少。
改善方式:
如果頭皮上的脂漏性皮膚炎引起的黃色分泌物過多,也可以在小寶寶每次洗頭前使用紗布沾嬰兒油或是麻油幫小朋友擦頭,讓這些油能夠逐漸讓這些厚厚的皮脂腺分泌物溶解,再幫小寶寶洗頭,這樣持續一段時間下來就可以逐漸改善症狀。
治療:
脂漏性皮膚炎如果侵犯到其他皮脂腺分布較多的部位如頭皮、眉毛、鼻側、嘴邊、耳朵和耳後等地方,也會導致局部的紅疹,如果紅疹較嚴重時可以使用類固醇來治療,應該可以在短時間就正常恢復。
過敏小知識
如何區分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有些時候與異位性皮膚炎不容易區分,甚至有可能會重疊而更不容易區分。當然在這種情形下,由於兩者的表現都與濕疹較為接近,因此還是可以使用治療濕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藥膏來加以控制,可以讓症狀較為減輕。
口水疹
成因與分布:
小寶寶出生後因為較容易流口水的關係所以會在嘴邊產生濕疹,這類因為口水而造成的濕疹就稱為口水疹。這些口水疹當然較容易出現在嘴巴四周, 但有時小朋友在睡覺時口水會往下流臥睡的寶寶,兩類就容易有口水疹的濕疹表現。
改善方式:
這類的口水疹只要能夠避免,如經常擦拭,或是年紀再大一些就可以逐漸改善。
治療:
當然也可以使用一些如氧化鋅(Zinc oxide)的收斂劑,或是更嚴重時使用一些類固醇的藥膏來改善皮膚的症狀。
過敏小知識
如何區分口水疹和異位性皮膚炎?
通常口水疹會較固定在嘴唇四周,如果注意保持乾燥應該就會改善;相對的,異位性皮膚炎的皮疹範圍會較大,涵蓋了臉頰、耳朵後和脖子等處,而且其皮疹通常是一整片而且邊緣有些浮起。當然,如果無法確定時最好還是帶給專科醫師檢查一下較好。
痱子和濕疹
成因與分布:
在夏天或是氣候較為濕熱的情形下,許多小朋友都容易在如脖子或是手腳皺褶處流汗,這些容易流汗的地方便容易出現痱子,更嚴重時就會成為濕疹。由於裤子也會出現在脖子和手腳關節的皺褶處,所以有時也會與異位性皮膚炎不容易加以區分。同樣的,原本這些部位已經有異位性皮膚炎時,也會因為流汗所造成的濕疹而變得更嚴
改善方式:
要避免因為流汗引起的痱子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加重,還是需要 注意一下小寶寶生活的環境。
治療:
不論是流汗所造成的濕疹或是異位性皮膚炎,使用類固醇來治療都會改善。 當然,爸爸媽媽們當然不是很樂意使用類固醇來治療痱子,也可以先使用痱子膏,或是如抗組織胺的藥膏先擦,再注意流汗後的乾爽,應該就可以改善。
尿布疹
成因與分布:
尿布疹顧名思義就是在包尿布階段出現的皮膚疹子,其起因與包尿布的皮膚容易接觸到小寶寶的排泄物,雖然大多數的父母親和保姆可能都在極短的時間便更換尿布,但是那些排泄物還是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導致皮膚症狀。
改善方式:
由於尿布疹基本上也是因為皮膚刺激物所造成的濕疹,所以應注意皮膚的乾爽。
治療:
使用收斂劑或是類固醇來加以治療,應該都可以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尿布疹的部位也很容易合併念珠菌感染,一旦有念珠菌感染就更容易出現「紅屁股」的表現。念珠菌感染會讓皮膚變得非常紅,所以一旦出現這樣的表現就需要使用抗黴菌藥物來一起治療。
蕁麻疹
成因與分布:
蕁麻疹是食物過敏最常見的皮膚過敏症狀,其主要特徵就是先會出現小紅色皮疹,如果抓的話就會變得突起而且範圍變大,震得很厲害。急性蕁麻疹大都是因為吃到過敏的食物所引起,少數是因為感染疾病而造成,疹子全身都會出現而且非常癢。至於所謂的「慢性蕁麻疹」,通常慢性蕁麻疹會經年累月,可能在患者情緒緊張或是在較熱的環境下就突然出現,而過一段時間可能就消失。
改善方式:
蕁麻疹最大的特徵是出現的疹子會突然消失而在其他部位又長出疹子,俗稱為「風疹塊」,就是形容會隨時出現和消失。急性蕁麻疹在食物過敏症狀消失後即可改善;慢性蕁麻疹的症狀則可透過情緒的舒緩,及改善吹風及過熱的環境稍加舒緩。但還是要強調一下,慢性蕁麻疹目前已經認為不是過敏機轉所引起的疾病,反而是與自體免疫的機轉有關,
治療:
急性蕁麻疹幾乎都需要使用抗組織胺和短期的類固醇來治療才能加以控制,如果控制有效應該可以在幾天後疹子逐漸消失。慢性蕁麻疹由於不完全是過敏的因素,因此除了抗組織胺外,也需要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壓力和荷爾蒙的因素消失後才能夠控制得更好。
過敏小知識
慢性蕁麻疹的機轉與急性蕁麻疹是否不同?
慢性蕁麻疹與急性蕁麻疹的機轉相當不同,目前的研究較同意急性蕁麻疹是屬於過敏的反應;而慢性蕁麻疹的過敏 成分就較低,甚至許多研究認為慢性蕁麻疹與自體免疫反應較有關。同時,慢性荨麻疹的症狀似乎與情緒緊張和吹風或是過熱等都有關,也就是與神經系統和荷爾蒙較有關係,似乎不是單純的過敏而已。
最近的研究顯示,在慢性蕁麻疹的患者會出現抗免疫球蛋白E受體的自體抗體,這些自體抗體會連在肥胖細胞的免疫球蛋白E上而導致肥胖細胞的活化,這樣就可能引起蕁麻疹的症狀。此外,也有一些研究顯示,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可能與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所以臨床上只要接受檢查確定是否有幽門桿菌並如果有接受治療後,應該也可以改善蕁麻疹的發生。
多形性紅斑
成因與分布:
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是另外一種皮膚病變,主要與一些特定的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或是在兒童常見的黴漿菌感染有關;也可能是因為使用如磺胺劑或是抗癲癇藥物造成。所以其皮膚病變的發生也是與免疫機轉有關,只是對其真正的發生原因並不是很清楚。
多形性紅斑以紅色的丘疹為主,這些紅色丘疹在四肢、軀幹和臉部都可以對稱性地出現。多形性紅斑最大的特徵是會出現兩圈以上的同心圓紅斑,稱為標靶徵象 (Target Sign);這是在多形性紅斑最具特色的一種皮膚表現。多形性紅斑更嚴重時會侵犯到黏膜,甚至會合併高燒和關節疼痛等全身性症狀。
改善方式:
如果懷疑多形性紅斑的發生與藥物有關,就需要立即停藥。
治療:
為了控制病情,可能需要使用全身性類固醇或是靜脈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同時也要避免造成進一步的皮膚感染。
體癬
成因與分布:
由於台灣位處亞熱帶所以氣候較潮濕,因此其實很容易出現黴菌的感染而成為體癬。體癬就是黴菌感染,就如同「香港腳」一般,徽菌感染到腳就是所謂的足癬,而感染到全身的各部位就是體癬。徽菌感染可能一開始是以小紅疹來開始,但是會逐漸變大,而呈現出周邊突起中間較平的皮膚表現,同時體癬的部位有時也會有水泡和奇癢無比的感覺。
改善方式:
保持身體乾燥,如吹冷氣或穿著寬鬆吸汗且透氣的衣物,流汗過後應立即擦乾。如果家裡大人有香港腳的問題,更需要注意要治療,而且衣物也需要分開洗滌。
治療:
如果要確定是黴菌的感染,可以由皮膚的病變部位刮下一些皮屑,利用氫氧化鉀溶液來看看是否可以看到徽菌的分枝,如果看到就可以確定診斷。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徽菌感染都可以利用這樣的方式來確定診斷,有時還是需要由臨床上的皮膚表現來作診斷和治療。當然,體癬還是需要使用外用的抗黴菌藥物才能治療好。
過敏小知識
體癬合併異位性皮膚炎時該如何治療?
有時體癬也會合併異位性皮膚炎出現。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部位經過長期的抓傷和擦藥,其實對外來病原體的屏障都已經變得較為脆弱,因此遇到外來的黴菌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所以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上又出現黴菌感染也是可能的事。如果真的在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上又出現徵菌感染,在藥物使用時除了異位性皮膚炎的藥膏外,也需要加上抗徵菌的藥物一併治療才行。
乾癬
成因與分布:
乾癬是另外一種可能較不容易治療的皮膚病,目前對其真正發生的機轉還不是很清楚。乾癖就是俗稱的「牛皮癖」, 主要發生在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但是小朋友也會出現此一臨床表現。
我們目前常看到的乾癬稱為尋常性乾癬,其皮膚表現主要分布在頭皮、四肢伸側和軀幹等部位,主要的表現是可以看到一個個獨立和大小不一,境界分明的紅色疹塊;但有時也會融合成一大片,上面會有銀白色的鱗屑。如果用力搔抓,可以看到出現點狀的出血點,這稱為Auspitzs現象。但是,乾癬其皮膚表現有時與一般的體癬和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都不易區分。
改善方式:
乾癬目前認為是免疫細胞的過度反應,可以使用局部的藥物來控制外,口服的藥物反而是治療的主要重點和方向。
治療:
乾癬被認為與免疫機轉有關,因此治療上也是使用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劑。
疥瘡
成因與分布:
疥瘡是由疥蟲叮咬而造成的皮膚病變,疥蟲是因為一種寄生在皮膚 表面的寄生蟲,會在皮膚產生極具癢感的疹子。疥蟲喜歡侵犯人體皺褶及較柔軟的部位,所以特別容易在人的手指間、腳趾縫、腋下或是下腹等地方長出這些奇癢無比的疹子, 而且在晚上會特別明顯。疥瘡的皮疹會非常癢,所以也會抓得很厲害,便會出現類似濕疹的臨床表現。由於疥蟲是由人傳染給其他人,因此萬一有家人得到疥瘡便很容易傳給其他人。
改善方式:
要將家人的內衣褲、床單和被單利用六十度以上的熱水燙過,便可以將殘存在這些地方的疥蟲殺死而達到徹底清除的目的。
治療:
目前針對疥瘡的治療,需要塗抹一些可以殺死疥蟲的藥物才能夠加以改善。
毛囊炎
成因與分布: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很癢,所以患者常常會去抓而出現許多傷口,導 致皮膚表面細菌的感染。這些細菌如果引起毛囊發炎,就成為所謂的毛囊炎。這些皮膚的感染除了毛囊炎外,也會導致更嚴重的皮膚感染,甚至有可能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在臨床上,甚至還看到有些患者因為蜂窩性組織炎而導致敗血症和敗血性休克等情形。
改善方式:
需要注意皮膚的乾淨。
治療:
合併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