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異位性皮膚炎怎麼辦?新手爸媽不可不知的防治重要觀念!

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發病轉機

接著上篇「寶寶為什麼會過敏」,繼續講寶寶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基本上,異位性皮膚炎也是與第二型的T輔助細胞有關,所以當接觸到過敏原後產生的過敏抗體,就會附著在肥胖細胞的受體上,然後這些過敏抗體與過敏原聯結後會活化這些肥胖細胞,而進一步刺激肥胖細胞分泌出大量的發炎物質,包括前列腺素、白三烯素和組織胺等,這些物質即會導致氣管收縮、黏液分泌和血管擴張等,而導致皮膚的症狀。

發病機轉-異位性皮膚炎的分期

但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在早期和晚期還是有些不同,異位性皮膚炎早期的確是因為過敏的第二型T輔助細胞反應和IgE等所引起,但是隨著反覆的發炎卻也會讓免疫反應有些不同。

即在發炎的晚期會逐漸變成以發炎性的細胞激素為主,所以浸潤的細胞也會有所改變,會逐漸變成以發炎為主的單核球和中性白血球為主。

因為免疫機轉有所改變,所以還是需要使用像類固醇或是免疫抑制劑等藥物,來誘發這些T細胞和發炎細胞的凋亡,才能夠真正控制疾病產生的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皮膚保水力較差

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組成,也被發現與異位性皮膚炎的機轉有密切關係,根據研究發現,這些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在血中脂肪酸的組成與正常小朋友不同,因此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皮膚的保水能力較差,水分較容易經由皮膚流失。

也因為如此,這些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皮膚都較乾燥,而皮膚乾燥也讓養感變得更為嚴重。正因為這些小朋友皮膚有這樣的變化和表現,所以使用一些適當的皮膚保養或是保濕品便有其必要性,相關的臨床表現可以看這篇「爸媽一定要知道的寶寶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表現()/(」。

最近的研究顯示,聚絲蛋白 (filaggrin)的基因突變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有關,聚絲蛋白主要是與皮膚的屏障有關。

基本上,人類皮膚是個相當完整的屏障,可以讓細菌和外來的過敏原不容易通過。一旦聚絲蛋白出現問題,導致這些外來的細菌或是過敏原容易通過此一屏障後,便容易導致過敏反應的產生。

未來如何對這些聚絲蛋白在異位性皮膚炎的角色有更清楚的了解,甚至是否可能應用到治療上,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皮膚乾燥需要保養.

防治重要觀念-清潔理論適度感染有助免疫力提升

這些年來,過敏疾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科學家經由這幾年的研究認為,這些年的過敏疾病增加可能與所謂的「清潔理論」有關。

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過去五十年中一些特定的感染疾病如肝炎、麻疹、腮腺炎和風濕熱等因為病原體感染引起的疾病逐年下降;相對的,如發炎性腸道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第一型糖尿病和氣喘等免疫疾病反而是逐年增加。

所以,學者開始認為在過去一世紀來,因為我們在感染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包括疫苗的研發和抗生素的使用,讓感染疾病的發生率急遽降低。

因此,研究者認為感染疾病的病原體,對人體的刺激及對人類正常免疫力的發展還是有其重要性,少了病原體的刺激反而會讓人類的免疫系統出現失調。

 

支持清潔理論的重要研究證據

也就是因為小朋友在出生後較少接觸到一些會促進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病原體,所以導致過敏疾病的增加。有一些證據支持「清潔理論」:

早點上托兒所的小朋友較不易過敏:

美國的研究顯示,如果小朋友較早去托兒所或是幼稚園,或是因為家裡兄姐經常由學校帶回一些病原體,雖然容易出現感染的症狀,但是這些小朋友在成長時反而較少發展出過敏疾病。

接種卡介苗的孩子較不易過敏:

日本的研究也發現,接種卡介苗(BCG)的小朋友,長大後出現過敏疾病的機會也較低,可能與卡介苗能夠誘發出相當好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活性也有關。

使用二手嬰兒床的嬰孩較不易過敏:

研究也顯示,小寶寶出生後如果使用舊的嬰兒床,其以後出現過敏疾病的比例也比那些使用新床的小寶寶低。

在牧場出生的孩子較不易過敏:

研究也發現,在牧場出生和長大的小朋友,雖然一天到晚都接觸到牧草,但是長大後發過敏疾病的機會也較低。

 

病原體或是環境中的內毒素有助寶寶免疫發展

這些研究都顯示,小寶寶出生後適當地接觸一些病原體或是環境中的內毒素(所謂「內毒素」就是一些已經產生細菌的細胞壁或是徽菌的結構,這些內毒素具有刺激免疫細胞的功能,可以讓我們體內的免疫反應往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方向進行。)

所以提出「清潔理論」的學者認為,過敏免疫疾病之所以逐年增加,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目前的環境無法有效地在小寶寶身上誘發出較好的第一型T輔助細胞反應,所以導致較高的第二型T輔助細胞反應反應和過敏疾病。

也就是隨著文明的愈進步,在生活環境中接觸到病原體的機會愈來愈少;而且利用疫苗來對抗各種感染也愈來愈多和普遍,所以才導致我們的免疫系統訓練不足,無法產生較好的第一型的免疫反應,讓過敏疾病逐年增加。

 

不利免疫形成的感染疾病 呼吸道融合病毒、徽漿菌、麻疹

但研究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感染疾病都具有促進第一型免疫反應的效果,特定的病原體如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thetialvirus)、徽漿菌(mycoplasma)或是麻疹(measls)等。

這些感染後反而會導致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反應增加,所以感染愈多次,愈容易導致第二型T輔助細胞的發展,反而容易促進過敏免疫反應的發生。

呼吸道融合病毒:

通常出現在較小的小嬰兒,以急性細支氣管從來表現;雖呼吸道融合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細支氣管炎,若發生在正常的小寶寶身上並不會給予藥物治療。但是若肺部有問題或是有先天性心臟病導致肺部功能缺損的小寶寶,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而給予抗病毒藥物(rawirin)治療,其長大後氣喘的發生率是下降的。

 

麻疹:

由於每個小朋友出生後都會接受麻疹疫苗的接種,基本上應該都有抵抗力,所以麻疹的影響應該較小。

 

黴漿菌:

但是在這些病原體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黴漿菌,因為黴漿菌最容易侵犯二至五歲的小朋友,引起的肺炎症狀包括,喘鳴聲、咳嗽和呼吸困難等,與氣喘的臨床表現相當接近,有些時候可能不容易加以區分。

病原體

此外,黴漿菌感染後所引起的免疫反應與一般病原體有些不同,黴漿菌較不容易引起足夠的免疫力來對抗下一次的感染,因此黴漿菌容易有反覆的感染。

研究也指出,反覆的黴漿菌感染容易導致氣喘的發生,所以在二至五歲小朋友出現喘鳴時,便特別需要注意是否合併黴漿菌感染,有時需同時治療才能夠將疾病控制好。

也就是說,大部分的病原體可以讓我們的免疫體質往第一型T輔助細胞的方向發展,但是仍然有些病原體感染愈多次,愈容易發展成過敏體質。

 

 

過敏小知識

小寶寶適合做過敏原抽血檢測嗎?

目前只要簡單地抽點血就可以測出小朋友的主要過敏原,至於檢驗試劑和方法有好幾種可供選擇,通常建議測定過敏原的年紀大約是兩歲左右。但是,如果在一歲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也可以考慮提前做過敏原檢測。

以往過敏原的測定主要是利用皮膚測試,就是將各種過敏原注射入受測者的皮內,再觀察是否會導致注射部位的紅腫反應。但是這類的檢查較為麻煩,除了導致較明顯的疼痛外,每一種不同的過敏原便需要注射一次,所以在早年常常可以看到門診接受測試的小朋友除了兩手臂外還有背部,也都滿是這些皮膚測試的注射點。

而目前的過敏原測試的方法已經可以做到相當精確,因此可以利用少量的血就可以達到测定過敏原的目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