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考量,我簡單地分成兩個階段和兩個基本原則:就是「吃」和「抓」,本篇講談到寶寶異位性皮膚炎飲食控制,關於抓的部分之後會寫道一篇如何避免寶寶異位性皮膚炎抓不停。
文章目錄
1歲前的飲食控制是治療基本原則
如果能夠在一歲前注意小寶寶的吃,也就是避免那些會導致過敏的食物;而在兩歲以後不斷提醒小朋友避免去抓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就能夠有效地將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好。因此,就先跟大家介紹一下要如何「吃」才能夠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飲食改善要點-避免過早接觸外來蛋白
人類的免疫細胞在局部的免疫器官接觸到外來的抗原,包括由皮膚傷口進入血液的病原體,會經由血液循環而跑到局部的淋巴結或是脾臟細胞,並分別在這些淋巴器官產生免疫反應。
而在這些免疫器官所產生能夠對抗或是認識這些病原體的免疫細胞,會再隨著血液跑到身體各部位,以清除掉散佈到全身的病原體或是抗原。這一種免疫細胞在體內的循環,學者稱為「淋巴細胞的交通」。
由於皮膚的免疫系統與腸道的免疫系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也發現,黏膜的免疫細胞會循環到皮膚的免疫系統。因此,可以觀察到在小時候吃到會引起過敏的食物,便容易出現異位性皮膚炎;而長大後吃到如海鮮或是水果等過敏原,則容易導致蕁麻疹。
小朋友在出生後最早接觸到的外來蛋白通常都是經由食物,如最早接觸到的配方奶粉,或是其他食物中的蛋白,如雞蛋裡的蛋白。因此,這幾年照顧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經驗,發現飲食的避免和改善,其實遠比要一直使用皮膚的外用擦藥來得有效多了,更顯現出寶寶異位性皮膚炎飲食控制的重要性。當然,一歲半以上的小朋友,皮膚症狀便與飲食較沒有關係,這些小朋友的皮膚症狀控制反而與抓較有關。
飲食與過敏-降低皮膚過敏需由食物著手
由上述我們得知,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受到刺激後會在體內到處循環,而到作用部位後可以進行相關的功能,進而達到免疫反應的效果。所以腸道免疫器官所產生的免疫細胞,會經由血流到達位,也可以在局部的地方引起免疫反應。因為皮膚與腸道的免疫細胞的循環是一致的,所以皮膚在淋巴系統上是被歸類在黏膜免疫系統中。
這也是為何腸道的過敏經常容易表現在皮膚上,如嬰兒期的牛奶或是蛋白等腸道過敏原,容易讓異位性皮膚炎惡化;而成人吃到如有殼海鮮或是芒果等造成食物過敏,最容易出現的症狀是皮膚的蕁麻疹。所以要降低皮膚的過敏症狀,還是需要由食物來著手。
食物的過敏可以在年紀較大時因為產生口服耐受性而逐漸改善,因此只要在嬰兒期避免接觸這些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如牛奶、蛋白、有殼海鮮和堅果類的食物,避免引發過敏反應,那麼約一歲或是一歲半時,還是可以重新再嘗試這些相關的食物。
日服耐受性-免疫系統的基本特性
人類的免疫系統基本上是被設計來對抗外來的病原體,所以會對任何外來的蛋白產生免疫反應,這是免疫系統的基本特性。但是,大家是否會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免疫系統會對所有外來的蛋白都產生免疫反應,那會不會對我們所吃進去的食物如牛肉或是豬肉等,也都產生免疫反應?」
答案是「不會」,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旦成熟後,對經由口腔攝取的蛋白質會逐漸發展出耐受性,不會產生較強的免疫反應。這樣的免疫反應有其生理上的意義,因為經由口服進來的食物原本就是要經由消化,然後成為人體的營養素加以吸收;如果免疫系統還要針對這些經口攝取的食物產生明顯的免疫反應,其實是有些浪費人體的能量資源和作白工。
在嬰兒期由於腸道的屏障較不成熟,所以不論吃下哪一種食物中的蛋白都會導致較強的免疫反應,更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其身體的免疫體質較偏第二型的T輔助細胞,所以就容易造成過敏反應。但是,在成長過程中腸道的屏障會逐漸成熟,同時我們的免疫系統會產生一種稱為「口服耐受性」的機轉,讓由腸道進入的食物蛋白不會產生較強的免疫或是過敏反應。
口服耐受性的機轉
口服耐受性的產生與免疫系統的反應有關,所以在免疫系統逐漸成熟後,也會產生出免疫細胞可以抑制這些由口腔進入人體的外來蛋白。目前對口服耐受性的免疫機轉,主要是認為由口腔進入的蛋白會誘發出能夠調控的免疫細胞,而這些具有調控能力的抑制這些蛋白質的免疫反應,而產生口服耐受性
是認為在高量抗原的刺激下,可以讓這些抗原特異性的T細胞不反應,而出現口服耐受性。目前在治療過敏疾病如氣喘或是過敏性鼻炎時會使用「舌下減敏療法」,其主要的機轉也是經由類似口服耐受性的方法,來達到抑制免疫反應的目的。
因為口服耐受性的關係,每個人長大後除了少數體質較特別的人外,我們是不太會對外來的蛋白產生免疫反應。所以,寶寶異位性皮膚炎飲食控制的重點在於如果能夠在嬰兒期避免接觸到那些會引起過敏的飲食,長大後即使再接觸相同的蛋白就不會引起過敏的反應,所以爸爸媽媽們可以放心。這也是為何要提出小寶寶異位性皮膚炎控制的「黃金期」為一歲半,就是針對那些在一歲前過敏的小寶寶,需要在一歲前儘量避免接觸那些會引起過敏的食物,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可能症狀。而這些症狀的改善需要在一歲半以前達到,而隨著我們免疫系統的「口服耐受性」機轉的成熟,小朋友就有機會完全好起來。
過敏小知識
塵螨基因改造的番茄可以改善過敏症狀?
之前台大研究團隊曾經發表將塵螨的基因送入植物中,培植出塵端基因轉殖菸草和番茄,再利用這些基因轉物來餵食過敏的小老鼠,結果發現這些小老鼠的呼吸道發反應可以得到改善。
用這些基因改造作物餵食小老鼠所得到改善的一個主要機轉便是口服耐受性。就是餵食小老鼠較高量的蛋白, 誘發出口服耐受性而達到治療過敏疾病的目的。大家也許都會問,如果這種塵端基因改造的番茄真的可以改善過敏的症狀,那為何沒有讓這些能夠表現塵端蛋白的番茄上市?其實主要還是因為考慮到環保和法律規範,這些基因改造作物是否可能會導致環境中的污染;轉殖到植物中的基因或是載體,是否會進一步影響到大自然中的野生植物?這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
但是,此一疑慮其實也是可以加以避免,就是這類基因改造作物可以在密閉的溫室中來繁殖,這樣就不會有造成環境污染的疑慮。至於基因改造作物會導致過敏的問題,由於目前市面上已經有相當多的基因改造作物如玉米等,都已經出現在市面上,而衛生署對市面上已經有的基因改造作物可能會引起過敏已經有規範,所以只要依照衛生署的規範來進行,便應該可以避免可能的過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