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小朋友的外用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小朋友的外用藥物選擇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由於皮膚狀況反覆、瘙癢難耐,因此常需要使用外用藥物來紓緩症狀。外用藥物主要分為類固醇和非類固醇兩大類,各自有不同的藥理機轉,適用於不同的病況程度。我們來詳細介紹這些常見的外用藥物。

抗組織胺外用藥物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困擾的莫過於難以忍受的瘙癢感,這時可以使用含有抗組織胺成分的外用藥膏來獲得緩解。抗組織胺外用藥物能夠阻斷引起瘙癢的組織胺釋放,直接減輕癢感並避免因持續抓挖而加重症狀。

這類藥膏副作用較輕,雖然有時會添加薄荷成分導致短暫的刺激感,但整體安全性仍高於其他類型藥物。很多家長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因此抗組織胺外用藥物就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供患者隨身攜帶,一旦感到皮膚發癢時立即使用。

在台大醫院,最常使用的抗組織胺外用藥品為C.B. strong (強力舒美)。這種藥膏不僅可以緩解異位性皮膚炎引起的瘙癢,對於蕁麻疹、蚊蟲叮咬等引起的搔癢症狀也有不錯的紓解效果。

局部使用的類固醇 – 最常使用且效果最好的外用藥物

話說回來,類固醇仍是目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最常使用且最有效的外用藥物。不過,由於許多家長對類固醇藥物的安全性存有疑慮,因此必須再次強調,局部外用的類固醇與全身性(口服或注射)使用的劑量差距極大,風險也就相對降低許多。

外用類固醇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皮膚發炎反應,減輕水腫、紅腫及瘙癢等症狀。由於劑量低,極少會引發全身性的副作用,像是面部圓潤(明囗病形狀)、水牛肩、生長遲緩等風險都不高。

不過,長期過度使用局部類固醇仍可能造成一些局部不適反應,包括眼部併發症(青光眼、白內障)、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等。因此,儘管局部類固醇的安全性遠高於全身性用藥,但使用時還是需要遵從醫師指示,選擇適當的藥物強度和使用時機,避免過度使用導致副作用問題。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外用類固醇可分為七個等級,台大醫院使用的高強度類固醇包括Dermovate、Esperson和Topsym;中強度為Rinderon-V和Cutivate;低強度以Cort. S為代表。一般來說,強度越高的藥物,抗發炎效果越好,但也可能增加副作用風險。醫師會視患者的病況做適當評估。

免疫制劑藥膏 – 新一代非類固醇外用藥物

近年來,部分藥廠開發出新型態的非類固醇免疫制劑藥膏,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開啟了新的治療選擇。與傳統的類固醇外用藥不同,這些新藥的藥理機轉是抑制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關鍵活化T細胞。

目前已上市的免疫制劑外用藥物包括Tacrolimus製劑普特皮(Protopic)和Pimecrolimus製劑醫立妥(Elidel)。這些藥物原本是用於預防器官移植排斥反應,之後經研究發現對皮膚免疫性疾病也有良好的緩解效果,因此推出外用劑型用於異位性皮膚炎。

在療效方面,0.1%普特皮凝膠適用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0.03%普特皮凝膠則可用於輕度病例。醫立妥療效略低於普特皮,建議用於輕中度患者。初次使用普特皮時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皮膚發紅反應,持續使用數天後即可適應。由於其油膩質地,部分患者在夏季可能會覺得不太舒適。

至於醫立妥,不太會產生那種油性觸感,且副作用相對也較少,因此可以與類固醇交替使用,彼此間有良好的互補關係。患者也不必太過擔心,使用這些外用免疫抑制劑是否會影響全身免疫力。大規模研究已證實,局部使用這類藥物不會增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罹癌風險。

塗抹抗生素 – 預防及治療局部皮膚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之一就是皮膚常出現開放性的突破性病變,而持續的抓挖更容易導致細菌感染,因此使用含抗生素成分的外用藥膏就顯得相當重要。它可以預防病變惡化及加速傷口癒合。

原則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開放性病變應儘量避免使用類固醇藥膏。原因是類固醇會抑制局部免疫力,反而可能讓細菌感染加劇。所以一般作法是先使用優碘等消毒藥水清潔傷口,再擦抹抗生素軟膏或外用散劑,以預防繼發性感染。必要時還可以加以紗布包紮,防止污染物污染傷口。

台大醫院常用的局部抗生素外用製劑包括Fucidin等。這類藥物的主要功用是避免異位性皮膚炎的抓破傷口進一步感染,而非徹底根治細菌感染,因此並不算是特別強力。對於皮膚出現廣泛濕溝、膿皰等嚴重感染症狀時,醫師可能需要改開其他更強效的全身性抗生素。

此外,有些醫師會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於沐浴時添加一些具抗菌效果的殺菌液,例如常見的沙威隆或依必朗等人體抗菌藥水。這麼做的目的是減少皮膚上的細菌負擔,降低感染風險,但也可能導致過度去除皮膚保護菌相而造成乾燥,因此使用時需按產品標示說明,避免過度使用。

去角質藥膏 – 改善苔蘚化及角質增生

異位性皮膚炎如果長期控制不佳,皮膚容易產生一種苔蘚化的厚實角質層。由於這層角質物質阻礙了藥物吸收,也使得皮膚更易引發搔癢感而惡性循環,因此有必要使用特殊的去角質藥膏來改善這種現象。

這類去角質藥膏通常含有尿素(urea)或水楊酸(salicylic acid),能幫助溶解及分解堆積的角質蛋白。常見製劑有Sinpharderm (urea 10%)和Salic ointment (2.5% salicylic acid)等。

這些去角質藥膏相當溫和,適合長期使用,不僅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後遺症的苔蘚化及硬皮問題,也有助於恢復保養品的正常渗透效果。醫師往往會建議患者在使用強效藥物如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外用藥物之前,先利用去角質藥膏潤澤肌膚,促進吸收。

小補充

對於使用外用藥物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些額外的小提醒:

  1. 皮膚出現開放性傷口時,應立即停止使用具有潤澤成分(如尿素、甘油等)的外用藥物,以免導致刺激感加劇。
  2. 同一時期除了使用主要的藥物外,其他只能選用並無添加物的基本乳液作為潤膚,避免刺激皮膚。
  3. 不同類型的外用藥物不應同時混合使用,各自獨立使用較為安全。
  4. 針對生長期的孩童,應選擇副作用風險較低的外用藥物,避免影響發育。
  5. 外用藥物的使用應受專業醫師指導,切勿自行隨意調換或增加劑量。
  6. 定期回診複查,觀察治療效果並適時調整用藥是相當重要的。

總之,對於異位性皮膚炎這種頑疾,家長們應與醫師好好溝通並充分了解各種外用藥物的適應症及注意事項,方能針對患者疾病狀況妥善運用各種藥物,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如果想了解更多或者瀏覽更多照片,可以觀看這一段影片: